
11月21日,赤水市大同镇党员农技干部在华平村帮助农户栽种红托竹荪。当地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选派党员农技干部通过“线上技术辅导+线下田间辅助”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特色食用菌种植,助群众稳产增收。 张鹏 摄(影像贵州)
【特写镜头】
“今天的500斤鲜品,下午就能发往昆明,大概能卖7500元。”11月13日,在黔西南州安龙县红托竹荪种植基地里,种植户吴建捧着圆鼓鼓的竹荪蛋向记者介绍。

经过18年的探索实践,吴建的种植技术历经多次迭代,从断木、木块栽培到如今采用脱袋覆土技术实现缩短周期、减少病虫害、产量稳定。这一幕,正是贵州红托竹荪在科技赋能下实现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
红托竹荪作为贵州特色珍稀食用菌和优势品种,不仅是“黔菌”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的当家支柱,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富民增收的产业,却曾因种植技术瓶颈长期“藏在深闺”。
“传统方法在耕地里种植,从种到收需18个月,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要求苛刻,受高温、低温、干旱等天气影响大,产量极不稳定。”贵州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龚光禄解释,更棘手的是,一块地种植一次后需间隔三年才能复种,且依赖木块栽培,材料转化利用率低,导致成本高、浪费大。
瞄准“十四五”规划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要求,省农科院团队针对红托竹荪传统种植难题启动科技突围,展开集中攻关。科研团队开展竹荪类食用菌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分离和收集获得红托竹荪种质资源,从中选育环境适应性强的品种。
“我们成功选育黔丰1号、黔优1号和黔荪yzs020三个品种,获得省农业农村厅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让我省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托竹荪品种。”龚光禄补充说,他们还筛选出对极端温度和极端湿度抗性较强的品种,这些品种为我省红托竹荪品质以及产量稳定、广泛推广提供了种源保障。
栽培技术的迭代升级让红托竹荪的“生长密码”被逐步破解,从最初的断木栽培、砂锅栽培,到室内层架栽培,再到如今的林下仿野生种植与智能大棚结合,技术革新从未止步。

【用数据说话】
“通过10余年的技术攻关与熟化应用,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已成熟并大规模推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国胜介绍,该技术通过精准调控碳氮比、覆土厚度和温湿度,将栽培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6个月,且实现一年四季可生产。
与此同时,科研团队研发出液体菌种生产技术和代料菌棒(包)生产技术,由母种到菌棒的培养时间缩短到4个月左右,提高了繁殖效率,生长整齐度远高于传统木块栽培方式,便于管理。
目前,贵州红托竹荪菌种与菌棒产量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成为助推乡村振兴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品种新技术已应用推广至全国10余个省份。
近年来,我省建立专班推进机制,聚焦菌种研发与资源保护,已收集资源2.2万份,认定地方特色品种13个,改建菌材林基地超100万亩,菌渣综合利用率超90%。“黔菌”产业规模从全国第十四跃居第七、增速全国第一,去年产量达72.9万吨、产值106亿元,并孕育了红托竹荪、冬荪、羊肚菌等特色品种。涌现出的织金竹荪、安龙香菇、印江木耳等一批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在全国极具竞争力,贵州特色、优质、健康、安全的食用菌市场认可度逐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站在新起点】
“我们将继续开展技术攻关,从示范种植到实现成规模产出供应。”朱国胜表示,团队正根据贵州立体气候特点,在低热河谷地带推广冬春种植,中海拔区域优化夏秋种植技术,高海拔区培育高品质品种,让这朵“真菌皇后”在西南山区续写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新时代篇章。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正加快构建从研发、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红托竹荪等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让“小蘑菇”成长为富民增收的“大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贵州:工业挑大梁筑牢发展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