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嘱托贵州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黔贵大地生机勃发、春潮涌动。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4周年之际,贵州日报今日推出“满怀信心向前进 奋发有为谱新篇”4个整版特别报道,用“深度述评+案例特写+现场回访”的形式,充分展示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效。
2月2日,第29个世界湿地日。冬日暖阳下,炊烟在黔东南州从江县的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上空升腾,恰似冬去春来的注脚。
黔东南州从江县加榜梯田风光秀美。 卢忠南 摄(贵州图片库发)
一亩稻禾十里香,一家蒸饭全寨香。在层层错落的梯田中耕种了几十年,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村民王培军一家四口的生活,早与这个贵州唯一以稻田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密不可分。
“山泉水、稻香米、稻田鱼,这些都是美好生态给予我们的馈赠。”王培军笑着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刚刚过去的2024年,贵州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步履稳健,成果累累。
律回春渐,时盛岁新。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再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在深邃思想与生动实践交相辉映下,优良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州最大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多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贵州力量。
铁腕治污 筑牢绿色屏障
遵义市绥阳县茅垭镇茅垭村,过年返乡的村民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芙蓉江水变得清亮了,经过生态修复工程治理后的河岸,就像城里的公园一样漂亮。
“我们科学划定养殖区,用管道把每户的污水引入化粪池、沉淀池净化处理,再用来浇灌菜地、果园和草场,实现了一泓清水入芙蓉江。”茅垭镇副镇长梁龙江说。
2024年,贵州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8.92万吨/日,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609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增至55.6%,较2023年底的21.5%提升34.1个百分点;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1%;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9.2%;247个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4%。全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居全国前列。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面对更多难啃的“硬骨头”,贵州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为守好黔贵大地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开出“良方”。
科技是器,器利工精。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卫星遥感生态监测、大气环境溯源研究移动实验室……随着过去一年绿色智慧不断“上新”,贵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了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的“千里眼”“顺风耳”,科学分析、有效应对的“智慧脑”“灵巧手”。
通过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贵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窗见绿”“抬头是景”成为老百姓寻常生活的“小确幸”,“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愈加牢固。
巡河员在施秉县城区内的㵲阳河上清理漂浮物。邰胜智 摄(贵州图片库发)
绿色转型 发展更具动能
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位于贵州息烽经济开发区的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生产依然繁忙,公司副总经理向前勇到无水石膏包装箱生产车间查看生产情况,刚到门口就被订货商“堵”住了。
“我们急着订购一批食品包装箱,这段时间能生产出来吗?”来自重庆江津的食品商陈老板焦急地问。
“您把订单留下,春节过完我们抓紧生产,争取尽快交货。”向前勇说。
磷石膏是磷化工产业的伴生物,每生产1吨磷酸将伴生5吨磷石膏。放眼全球,磷石膏的综合利用都是世界级技术难题。
由于具备白度高、杂质少等特点,别人眼中的“废渣”磷石膏,在贵州磷化集团看来却是可再生利用的“资源”。
去年3月,世界首套无水石膏包装箱项目在这里正式投产。车间内,生产线上由无水石膏和PP树脂混合制成、如绿豆大小的母粒作为原料,经过拉板、印刷、模切、粘钉制成包装箱,环保又低碳。
过去一年,该公司已消纳磷石膏211.49万吨,制作无水石膏包装箱74.26万个,凭借防水、耐磨、抗压等优势,产品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超800家客商订购。
作为全国磷肥大省,贵州在全国率先为磷石膏综合利用出台多项政策,加快绿色化改造升级步伐,推动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88.2%。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目前,全省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60家、绿色工业园区14个。逐“绿”而行,向“新”发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贵州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制度创新 释放改革“红利”
1月25日,贵阳市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大气办负责人赵辉表示,现在即使在寒冬季节,他和其他摄影爱好者也能在贵阳城区拍摄到星轨,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如今,贵阳市民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
去年12月25日,贵州启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各市(州)年度优良天数比率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核算指标,根据指标实际值与补偿标准之间的差值计算各市(州)应获得或缴纳的生态补偿资金,形成较好地区获得、较差地区缴纳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蓝天白云下的贵阳市观山湖公园。蔡文森 摄(贵州图片库发)
老树亦能发新芽,千锤百炼方成钢。贵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大胆改、深入试。
规划是纲,纲举目张。2024年以来,贵州先后开展《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条例(草案)》《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立法调研;立项《贵州省酱香型白酒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贵州省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7项地方标准。
细化实施100多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体举措;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制定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推动建立覆盖全省县(市、区)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乌江黔渝横向生态补偿等机制,探索实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
启动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贵州成为全国首个实行水质、水量双补偿的省份;首批省级林业碳票签约交易,有效破解地方林业碳票的局限性;黔东南舞水(㵲阳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贵阳、赤水两地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突出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入选“自然城市”平台;“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一。
随着一项项改革成果在黔中大地扎根结果,贵州正用久久为功的绿色发展实践,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拍摄的云雾景观。李鹤 摄 (贵州图片库发)
【典型案例】
“碳票”变“钞票” 六盘水首张林业碳票签约售出
1月15日,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国有林场获得的贵州省首批林业碳票之一成功签约售出,这是六盘水市首次成功交易林业碳票,标志着该市林业碳票交易工作取得新突破。
此次成功交易的林业碳票,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对1539.21亩林地面积进行监测核算,最终获得碳减排量18147.22吨,按照85元/每吨的单价成功售卖154万余元,实现了“碳票”变“钞票”,有效拓宽了生态新产品价值实现和增值路径。
“首张林业碳票的成功签约,是六盘水市迈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一步,未来会有更多的生态产品通过变现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六盘水市林业局副局长门中说。
什么是林业碳票?林业碳票是一种将生态资源量化的凭证,这些凭证在经过专业的测算和评估后,能够以“票”的形式展示其生态价值。持有碳票的主体可以将这些凭证出售给有碳排放需求的企业或个人,从而推动生态价值的货币化,真正实现了“碳票”变成“钞票”,鼓励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国有林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建成林长制主题公园,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结合森林康养、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等工作内容,凭借在林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出色表现,在全省首批申报省级林业碳票的单位中崭露头角,经专家严格评审,成功获取首批贵州省林业碳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六盘水市林业局近年来不断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的创新,对林业碳汇的资源进行了详尽的摸底,以确保在碳汇开发进程中资源底数的清晰和准确,再根据现行的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方法,六盘水市林业局制定了《六盘水市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案》,以充分挖掘林业碳汇的潜力,多措并举积极拓宽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
此外,六盘水市林业局不断加强森林管理,通过退耕还林、义务植树、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多项绿化工程,不断提升森林的碳储量与吸碳能力。自“十四五”以来,六盘水市已经成功完成绿化面积超过30万亩,为更加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
【现场回访】
山水化屋:以绿意晕染红火新岁
1月27日,记者踏入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瞬间被扑面而来的年味包围。乌江六冲河畔,农家小院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随风轻晃,满是喜庆氛围。河面上,一叶扁舟悠悠前行,村民杨清鑫摇着船桨,正专注打捞河中漂浮的白色垃圾。
“现在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明显提高了,河面上的垃圾越来越少。”结束一圈巡河的杨清鑫说。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江六冲河段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曾经,困于深山的化屋村民依水而生,网箱养鱼等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生活,却也引发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自2018年起,化屋村全面响应国家禁渔政策,坚决取缔网箱养殖,按时完成退捕任务。为守护好六冲河,村里下足功夫:修建两座水质监测站,安装126座污水处理设施,为258户村民配备污水处理装置;还引入河道智能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远程监控。
清晨,六冲河碧水悠悠,雾气氤氲,百里画廊如诗如画。“如今的乌江水,清澈得很!跟4年前相比,化屋村的生态环境又上了一个台阶。”站在江边,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奇满是自豪。
水绿山青的美景吸引着八方游客。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化屋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绿水青山”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2024年前10个月,全村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08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曾经的渔民杨清鑫,上岸成了护河员,还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巡河归来,他便在店里忙碌,更换老旧设备、打扫客房卫生,一刻不停。“春节游客多,准备大年初一就开门营业,希望生意更上一层楼,收入越来越高。”杨清鑫满怀期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张警翟培声 郑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