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贵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全面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明显成效,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贵州新篇章。
一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巩固拓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坚持从政治高度抓好民族工作,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有形有感有效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贵州制定出台系列措施,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一体推进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和理论研究,“四大文化工程”以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展陈、支持民族村寨发展等工程成果丰硕。全面加强文博场所、旅游景区、社区、村寨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作用,贵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传统体育运动会、“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品牌活力四射,“推普兴乡”行动成效显著,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深入人心,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
“村超”球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义鹏 摄
三是推进各族人民共富共享不断开创新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贵州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制定出台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强化“四化”及教育医疗、就业创业、民贸民品、“贵系列”品牌、乡村振兴、文旅体融合、东西部协作等方面政策衔接,推动民族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民族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取得明显进步。
四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践路径不断拓宽深化。贵州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特点,贯彻落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法规,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融”为导向、以“互嵌式”为关键,推出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利于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三交”计划,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新市民”赋能行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效升级,将互嵌共融融入城乡发展治理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五是全社会共同做好民族工作的格局不断健全完善。贵州聚焦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治理,调整完善政策法规,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各部门履职尽责,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制度,把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各地各部门探索出了丰富有效的工作模式,基层文体活动赋能精神家园、互嵌式社区、“推普兴乡”、风险防范等多项经验在全国推广。
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勋国表示,下一步,贵州将继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全面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升民族工作能力水平,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文明贵州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