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是贵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年年初,贵州将“三个大抓”确定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要求以高水平产业发展、高质量项目建设、高效能招商引资,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工业增长动能更强劲,工业“挑大梁”作用日益增强,以磷、煤、氟化工实现耦合循环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代表的产业链竞争,强化了资源开发优势。
近年来,宁德时代、奇瑞、吉利、比亚迪头部企业落地投产,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全省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从2020年的17.9%提升至2024年的34.1%,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从17.1%提升至36.7%。
锚定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数字经济、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今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64%和36%,新动能正加速集聚。
“十四五”期间,贵州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全球首条400G算力通道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数字动力越来越强劲。
农业“压舱石”基础更加稳固,贵州农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已形成避暑、康养、森林、温泉等多种特色业态,实现优势更优强势更强。
一个很好的趋势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加速融合,省内众多企业正从单一制造转向“制造+服务”,从“卖产品”转向“卖产品+服务”,消费结构加快向服务主导转变。“十四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项目建设大踏步前进。树立“抓项目必须抓问题解决”导向,建立“5+3”工作机制,即聚焦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及基础设施5大领域在建项目,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3类产业拟招商项目,每个市(州)分领域各推10个重点项目,由省级统筹协调,突出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用地保障等问题,一批重大项目得以高效推进。今年前三季度,“5+3”项目对全省投资贡献率达71.8%。
大抓项目、大抓产业,要靠大抓招商,从“等商来”到“主动招”,从改善硬环境到提升软服务,贵州围绕重点产业链,精准绘制“产业地图”和“招商图谱”,创新招商方式,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创造着良好空间,全省上下共同致力于“让每分投资都赋能高质量发展,让每个项目都助力追赶跨越”。
县域是项目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县域经济是“三个大抓”成效的重要体现。“十四五”以来,交通项目、产业项目遍地开花,为县域经济插上腾飞翅膀,一批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特色产业县顶压崛起,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达62.2%,2024年,全省56个县GDP超百亿元,10个县跻身西部百强县,县域综合实力在不断提升。
紧扣“三个大抓”这个关键,投资于物、投资于人协同推进。“十四五”以来,推动铜仁至吉首铁路、黔桂铁路增建二线、宣威和花滩子大型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获批建设,“投资于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系统谋划并推进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育等一批民生项目,累计争取到中央资金225亿元“投资于人”、服务民生,增进了百姓福祉。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建设,提升了“三个大抓”产业厚度和民生温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