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东方战场的生命堡垒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31日

1939年的中国,硝烟漫过黄河,掠过长江,最终在西南腹地的群山前停下脚步。位于贵阳东南郊的图云关,正悄然迎来一群特殊的“守关人”。他们没有钢枪铁甲,却带着手术刀与红十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为同一个信念集结。

这里,即将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特殊的“救护堡垒”。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红十字会迅速扛起战地救护大旗。但随着华北、淞沪、南京相继陷入战火,“打一仗设一所医院”的临时策略,已不适应抗战形势,必须建立一个经常性流动救护组织,才能跟上战局的瞬息万变。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救护委员会”,后改为“救护总队”,由爱国华侨医学家林可胜任总队长,并组织100多支高效灵活的医务队,深入各战区前线,全面担负起战场救护使命。

林可胜(1).jpg

林可胜

这支队伍逐渐发展为全国医疗实力最强的战地救护组织。但战火步步紧逼,救护总队必须寻找一个更安全、更便捷的总部基地。队伍由长沙经祁阳、桂林、柳州、河池、独山、都匀、贵定,最终于1939年3月初迁至贵阳图云关,这里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成为战时最佳庇护所。为了加强战地救护、医疗、医防等工作,医疗大队增加至9个,共辖47个中队、94个区队、9个手术队。预备大队设在贵阳,下辖10个中队,供机动使用。

位于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png

位于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

在图云关,数千名中国医务人员和数十名外籍医生集合在一起,被派往各个战区。他们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和肤色,积极参加中国的战地救护服务工作,为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胜利,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1939年初,“国际医药援华会”招募了一批自愿来中国服务的医务人员,德国医生白乐夫与奥地利医生严斐德、捷克医生纪瑞德踏上从英国利物浦出发前往中国的货轮。其后,还有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奥地利医生富华德等医生,先后奔赴中国,白求恩则先于白乐夫到达后前往延安。

国际援华医疗队部分成员在贵阳图云关合影.jpg

国际援华医疗队部分成员在贵阳图云关合影

1941年,日军在常德投放细菌弹,鼠疫肆虐。肯德等外籍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封锁抵达疫区。他们开棺验尸确认疫情,与中国军医共同制定“隔离、检疫、消毒”防疫纲要——白天,他们背着药箱挨家挨户接种疫苗;夜晚,他们在油灯下记录病例,直到双眼布满血丝。最终,这场可能蔓延全国的瘟疫,被中外医护联手扑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图云关。这一刻,所有的艰苦与牺牲都有了意义。没有锣鼓,就用脸盆代替;没有喇叭,就用嗓子高呼。国际援华医生们忘记了礼仪,见人就拥抱;中国医护人员抱着战友,哭着笑着说:“我们赢了!”

图云关纪念碑 (2).JPG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

从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救护总队共实施手术119836人次,骨折复位35522人次,伤口处理8784731人次,收治住院患者2142997人次,接诊军人2481685人次,接诊平民2002996人次。每个数字出现时,都伴随一个简短的救护场景闪回。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救护总队不仅救过抗日将士,还为贵阳百姓开设低价诊疗所,为沦陷区难民提供医疗救助。他们用手术刀与疫苗,在战火中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

位于图云关的高田宜之墓.JPG

位于图云关的高田宜之墓

80年过去,图云关的松柏愈发苍翠。1985年,刻有21位外籍医护名字的纪念碑在此矗立;2013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在贵阳市森林公园落成。2017年,国家批准在图云关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2022年,图云关抗战纪念馆正式开放。

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内的展品.JPG

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的展品

如今,图云关抗战纪念馆陈列着的实物有100余件,图片453张、文献资料2.8万份。

岁月改变了山河模样,却从未磨灭正义的光芒。那些曾在这里守护生命的人,早已化作山林间的风、碑石上的字,永远留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上一篇:9月1日起,黄果树景区开闭园时间有变

下一篇:国家级+1 贵阳图云关抗战救护史诗传颂和平大爱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