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录公布!一群文军,他们的青春在贵州这个地方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31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办学85周年。8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街道和永兴镇的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入选。

这座黔北小城,至今仍留存着浙江大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记忆。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8月中旬,浙江大学的校歌在一千八百公里外的贵州省湄潭县抄乐镇完小唱响。

wechat_2025-08-31_021552_039.png

“正是湄潭人民全力以赴的帮助,才让浙大在苦难岁月中书写了辉煌。”带着浙大支教团来到湄潭的浙江大学退休教授、西迁二代陈天来教授深情地说,“所有经历过西迁的浙大人,始终将湄潭视为第二故乡。许多在贵州出生的浙大教职工的后代,姓名就带有‘黔’或‘湄’字。”

wechat_2025-08-31_022424_288.png

陈天来教授在湄潭为浙大学子讲述西迁历史。

漫漫西迁路跨越时空的回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火蔓延,知识火种危在旦夕。在竺可桢校长带领下,浙江大学踏上了悲壮的西迁之路。临时搭建的教室被敌军的炮火炸毁了,就转移到草棚中继续学习;缺少蔬菜,就配着一口野菜吃六口米饭,最后连野菜也没有了,就和着盐水吃饭;脚上磨出了血泡,就扎破血泡,结痂了继续前行。

西迁途中,竺可桢校长的妻子与幼子不幸因病去世,他强忍悲痛,在日记中写下诗作悼念亲人,仍毅然带领师生西迁,寻找一个能在战火中安放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地方。

历时两年半,跨越六省,行程2600余公里。1940年,浙大在贵阳青岩设立其在贵州的第一个教学点。最终浙大人选定了遵义和湄潭作为办学点。

wechat_2025-08-31_011103_297.png

“竺可桢校长碰到的老朋友都告诉他,湄潭是个好地方。”陈天来介绍。

战时的湄潭虽非沦陷区,但在民族存亡关头,湄潭儿女不仅慷慨解囊,更以最实际的行动,为流亡师生提供家园,守护着知识的火种,贡献了独特力量。

“1939年,湄潭就成立了欢迎浙大迁湄校舍协助委员会。”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馆长石立滨说,“湄潭人民献出祖辈的祠堂、庙宇,职员腾出公房,商人让出会馆,百姓搬离民宅……共腾出大小房屋300多间、3万多平方米,划出土地200多亩交给浙江大学使用。”其中,始建于明代的湄潭文庙,于1940年成为浙大分部的核心场所。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能安下一张课桌安心读书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湄潭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宪忠在文庙里感慨道。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群,正门左侧不足二十平米的厢房,正是竺可桢校长办公生活的场所。

wechat_2025-08-31_023536_163.png

浙江大学西迁贵州的历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文军长征”。图为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复原陈列的竺可桢校长在湄潭时的工作场景。

承载着这段厚重记忆的湄潭文庙,历经岁月沧桑。1990年,在湄潭县政府的领导下,当地文史研究会依据史料精心修缮,终焕新颜,并正式定名为“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

“浙江大学搬迁到遵义湄潭办学后,新增加了一些支持抗战的学科,如航空工程、无线电。培养了大批适应抗战需要的人才。”湄潭县档案馆馆长杨宏说,在农学领域,对病虫害的研究解决了粮食增产问题,提升了水稻、茶叶等农作物产量,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支持。

如今漫步湄潭,“求是路”“可桢路”等街巷命名仍在诉说历史,永兴古镇的浙大教授楼、欧阳曙宅、李氏民宅三处旧址也静默见证着那段岁月。

“当时的永兴古镇,商铺林立,因浙大到来平添了书卷气。”湄潭县永兴镇政府工作人员丁念指着浙大教授楼感慨道。1940年,浙大将理学院、农学院设于湄潭县城,而400余名大一新生及先修班学生则被安置在永兴古镇。

8月30日(6).png

“浙大教授楼又称张氏阁楼,房屋修建时正逢浙大西迁至湄潭办学,房主人听闻浙大师生校舍紧张,就慷慨地将房子捐了出来。校长竺可桢在征得房主同意后,将房屋按照浙大要求施工,设计为江浙风格的转角楼,故建筑风格有别于本地建筑。”丁念说。

欧阳曙宅在当年被用作浙大永兴分部后勤保管室,竺可桢校长的侄儿竺士樵以及招收的永兴民工曾住这里学习和劳动。李氏古宅是永兴古镇富商李金成女儿李庆兰的闺房,浙大来到永兴办学后,李庆兰和浙大很多女生年龄相仿,很快她们便成了朋友,李庆兰常常邀请她们去家里居住,一来二去,这栋全封闭的建筑就成了浙大的女生宿舍。

在这里,浙大师生未曾辍教辍学。湄潭文庙、永兴教授楼、女生宿舍……一砖一瓦虽简朴,却庇护了中国科学文化的火种。束星北、谭其骧、费巩等学者在此潜心治学;李政道、程开甲等日后栋梁在此奋发苦读。

七年湄潭岁月,浙大走出50余位院士,被誉为“东方剑桥”,亦被誉为浙大“最光辉的七年”。但他们不仅是书生,更是战士。许多学生积极办报宣传、捐物捐款,以知识救国、以行动抗日。这是一支真正的“文军”——他们的青春,扎根贵州这片土地,也融进了民族救亡的洪流。

80多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散去,西迁路上播撒的教育火种从未熄灭。新一代浙大人,踏着先辈的足迹而来。年轻的支教生们,将知识与梦想接力传递到湄江两岸。自2008年起,浙大在湄潭设立支教点,年复一年传递知识薪火。

如今,湄潭街头,“浙大广场”“院士桥”“可桢路”“浙大路”仍默默诉说往事。

“读书不忘抗战”“抗战不忘读书”。旧址如活教科书,让后人触摸那段烽火弦歌、家国一心的岁月。正如浙大校友所题:“留得他年寻旧梦,随百鸟,到湄江。”这段镌刻在黔山浙水间的历史,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上一篇:千年飞天梦!一图看懂中国航天追梦之路

下一篇:这种“厨房神器”,真的别再用了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