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2024年7月,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发耳煤业的“智慧”体现在何处?
这个答案在发耳煤业的地面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可以窥见一斑。巨大的电子屏占满整面墙壁,上面分格实时显示着矿井下工作状态,站在指挥中心,仿佛拥有了能透视大地的“千里眼”。

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这是综合信息化管控平台,接入了通风、压风、排水、运输、供配电、采煤工作面等子系统,实现了对关键环节的一体化管控。”发耳煤业机电环保科副科长宋健坐在控制台电脑前一边调出画面演示一边介绍。
庞大的采煤机如同被赋予生命般,沿着煤层稳步前进,精准切割。“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系统,采煤机能够自动适应煤层的变化,实现高效开采,最大限度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宋健说。
过去,描述井下状况要靠电话和对讲机里嘈杂的喊话;如今,整个矿山的“呼吸”与“脉搏”都化作无声的数据流,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全流程覆盖:智能化的采、掘系统全流程自动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作业强度;运输系统安装AI智能识别摄像头和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煤炭运输量,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自动采取相应措施;通风系统时刻保障着空气的清新与流通;地面和井下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主排水泵房等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在这里,传统煤矿的“人海战术”已被智能化开采彻底颠覆。

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航拍)
“发耳煤业从2017年开始智慧转型。”宋健回忆道,2017年7月,发耳煤业投入3600万元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启了智能化建设之旅。历时11个月攻坚,于2018年5月建成了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开启了贵州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开采、“无人驾驶”的新时代。
经过数年发展,截至目前,发耳煤业已累计建成10个(次)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并建有7个生产辅助信息化系统,全面实现了智能化开采。
2021年12月,发耳煤业投用了基于5G传输的智能胶带机巡检机器人。2023年,公司进一步开展“5G+智能矿山”项目建设,建设了27个5G基站,实现井下主要巷道、综采工作面的5G信号全覆盖。此外,AI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重点区域的安全状态实时评估及预警。

井下胶带巡检机器人
数据见证转型成效:智能化工作面运行后,矿井日产量从过去的1900吨跃升至2800吨,增产900吨,效率提升47%。“更重要的是,工人彻底告别了苦脏累险的作业环境,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大幅降低。”宋健感慨,从“人控”到“智控”,“少人则安,无人则安”成了现实;从“抱着”设备在黑暗中穿行到如今指挥“钢铁队伍”完成生产,这场转型虽历经艰辛,却让企业走上了安全、高效、绿色的发展快车道。
作为贵州煤矿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发耳煤业的实践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十四五”期间,企业以智能化破解传统矿业发展瓶颈,既释放了产能红利,又筑牢了安全防线。展望“十五五”,发耳煤业将持续深化“运行一大脑、矿区一张网”的布局建设,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贵州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智慧动能”,书写新时代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上一篇:我国启动聚变领域国际科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