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安顺市多个县区的生姜种植基地迎来集中采收期。连片姜田里,农户们忙碌的身影与饱满的姜块构成一幅丰收画卷,浓郁的姜香在田间地头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生姜种植基地,农户们分工协作,割叶、拔姜、去泥等工序有条不紊,金黄饱满的姜块很快堆满田垄。作为贵州生姜主产区,安顺市今年生姜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品质再创新高。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生姜种植面积突破23万亩,预计产量达60万吨,产值超20亿元,种植规模稳稳占据全省首位。

这份丰收的硕果,离不开科技赋能与政策扶持的双重护航。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土壤检测+精准施肥+无人机飞防+绿色防控”的科学种植模式,为生姜生长提供全程技术保障;各地纷纷出台硬核扶持政策,通过发放产业补贴、开通信贷绿色通道等“真金白银”的举措,有效提升了姜农的种植积极性与专业水平,逐步形成“大户带动、散户参与、规模发展”的良性产业生态。
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农兴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德友:我们这个基地有总共70亩,今年的产量应该亩产在7000斤左右,这片地(产量)预计在50万斤。现在以目前的这个行情我们出库价是一块五。都在销往我们的当地(还有)重庆这些方向。

为破解市场波动难题,安顺市着力构建全产业链支撑体系,各县区加快冷库姜窖建设,为生姜错峰销售筑牢“压舱石”。在镇宁自治县丁旗镇的锦盛姜业洗姜厂内,工人们正细致分拣不同品级的小黄姜,自动化清洗设备将带泥的姜块冲刷得鲜亮润泽,经过筛选的生姜被有序送入恒温冷库储存,为后续市场供应做足准备。从过去被动应对行情,到如今依托洗姜厂、冷库及深加工产业链拓宽销路,姜农们的“钱袋子”更有保障,心里也更踏实了。
镇宁自治县丁旗镇锦盛姜业董事长 陈关猛:现在我们这边一天的加工量将近在300吨左右,来大量的解决我们本地镇宁小黄姜姜农的需求市场。现在是姜的低迷市场,我们这里有上万吨的冷库,可以把好的生姜储存起来在冷库里面,到来年以后,我们在涨价的时间再相应的出库,(品质)都相当好的。
镇宁自治县姜农 唐承权:我们三个人种了100多亩,产量的话今年产量比较好,能产应该有几百吨,拿到这里来我们不找市场了,车子拉的很方便,一拉就走了。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从新鲜生姜到精品加工,安顺生姜产业链正不断延伸升级。当前,全市还在积极构建“电商+仓库+物流+农户”的产销一体化体系,借助“生姜经纪人”的桥梁作用,鲜姜直供广东、四川、重庆等省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镇宁自治县生姜经销商卢乾锋:我们是过来江龙这边收姜的,我们收姜主要是收来搞储存。我们贵州二黄姜在外面的评价还是蛮高的,比大姜辛辣一点,好吃一点。好多外地客户都喜欢来我们贵州这边拉我们贵州二黄,还是很受欢迎的。
重庆市生姜经销商 阳明贵:我是重庆市的来采购生姜,今年生姜品质又好,质量是相当的好的,量又相当的大。我们采购的多,都是几千吨。采购量大都是发往重庆做泡菜。镇宁的姜在重庆销量还是可以,一个是市场菜姜,一个是泡菜,一个是平台的容量大,对重庆来说走的好量大。

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生姜深加工成为增值新路径。在镇宁产业园区,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新鲜小黄姜加工成姜粉、生姜饮品、洗护用品等20余种产品,实现“一斤鲜姜”到“百元商品”的价值飞跃,产品远销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电商平台日均订单上千单。

生姜产业不仅富了农户,更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种植全流程为当地提供大量就近务工岗位。如今,安顺生姜已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产业,成为“兴业、强县、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镇宁自治县姜农 陈龙军:今年我家种了十多亩,收成还差不多。姜卖完了没得事情干以后我就来这里洗姜。工资一个月大概有六、七千块钱。一个收姜季收入大概有个两三万。
下一步,安顺市将持续聚焦生姜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深化科企合作推广先进技术,拓宽国内外销售渠道,让这颗“金色产业”的果实越结越丰,让更多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收获幸福感。
安顺台记者 王东报道
编辑:潘慧
责编:丁世飞
编审:刘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