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深度丨优质的贵州山水,如何开发更多生态旅游新玩法?
来源:动静原创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5日

青山绿水,是贵州引以为傲的“生态资本”,如今贵州的山水正被赋予全新价值。生态旅游已突破传统观光模式,康旅与地学旅游正成为“点绿成金”的新动力。这片曾被大山阻隔的土地,正在因生态优势焕发出蓬勃生机。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在召开,生态旅游成为极具讨论价值的议题,手握优质生态资源的贵州,如何开发出更多生态旅游的新玩法?

山水康养 旅居贵州正成为新时尚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强调生态保护与人文体验相结合的旅游形式。

旅居的真谛,在于拥抱生态之美。山灵水秀、绿意盎然的贵州,正悄然成为无数旅居者心中的“生态桃花源”。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坐落黔滇桂三省交汇处,1200米的黄金海拔是宜人气候的关键要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16℃的清风里,负氧离子萦绕。兴义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被中国气象协会等部门认定为“中国四季康养之都”。为此而停留下来的游客不在少数,账号为“七哥和露露”的旅游博主陈粤华就是其中之一。

四年前第一次来到贵州,广西人陈粤华就被贵州的山水、生态及气候条件所吸引。这四年,他和女朋友游遍贵州,2024年他们决定在兴义市租房长住。陈粤华说:“贵州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全国都算得上数一数二。因为身体原因,我们想找一个环境好、能避暑的地方。我们在兴义租了一套房子,一租就是12年,一套300多平方的院子,一年房租是七千多元,挺划算的。”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吴毅认为:“近20年,生态旅游主要聚焦在气候上,更多关注气候舒适度,空气质量这种生活的舒适感。”

旅居康养热潮的兴起,也离不开当地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的兴义,480余家风格各异的民宿如繁星般点缀于山水之间,仅景区内就有220家,其中两家更是摘得“全国甲级民宿”殊荣。兴义市努力实现品质民宿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着力发展康养产业。

兴义纳具·和园康养基地,自2021年试营业以来,共接待游客观光、参观考察人员150余万人次,服务全国及东南亚国家康养旅居客人20余万人次。公司负责人彭宁说:“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兴奋地告诉我‘地球上居然有这么美丽的地方,晚上都不想睡觉了!’”

植根于兴义的“贵州苗药苗阿祖康养园”,2024年正式向市场推广。它深挖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宝藏与底蕴深厚的民族医药文化,致力于打造一个融汇疗养休憩、旅居度假、民族医药文化研学于一体的多维康养圣地。该公司董事长吴昊峰认为,贵州具备康养产业的基本条件,“贵州药材资源丰富、气候好、原生态,非常适合做康养。在我们康养项目里面使用了大量本土的优质资源,比如‘中国薏仁米之乡’兴仁核心产区的有机薏仁米,‘中国紫茶之乡’望谟的八步紫茶,还有黄精、石斛、天麻等等。”康养园运营未满一年,目前回头客占了将近20%。

旅居康养的版图还在不断扩展。今年六月,开阳县正式亮出“硒养开阳·富硒山居”。旅居品牌。作为“全国三大硒区”之一,开阳坐拥99.91%的富硒沃土,叠加夏季均温仅20℃的清凉气候、59.48%的森林覆盖率及高负氧离子浓度等优势,正全力推动避暑旅居向“全季康养”华丽升级。当地整合超5000万元资金,改造民宿285栋,新增床位3579张。景区、民宿内硒科普展板随处可见,农家乐提供硒含量检测,让游客真切触摸到“硒”资源的珍贵价值。2025年前五个月,实现旅游收入42.45亿元,同比增长8.06%,生态康养旅居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地学旅游 从宇宙奥秘到地球记忆的科学探索

贵州作为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分布区,坐拥着丰富的地质遗迹与生态资源,为地学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喻美艺认为:“贵州比较出名的景区‘黄小西吃晚饭’(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以及其他景区,都有很多值得一说的地质学、生物学等科学内容。”

贵州以9个国家地质公园构成地学旅游的骨架,织金洞以“溶洞之王”之名,陈列巨型石笋、卷曲石等喀斯特精华;绥阳双河洞以257公里长度稳居亚洲第一长洞,洞内石膏晶花与地下河谷堪称地质奇观;贵州63.3%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世界级绿洲,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7%,黔金丝猴与珙桐在此共生,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中亚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上保护良好的原始森林。

贵州的家底不仅丰厚,还够特别。岩层就是地球地质历史的一本“书”,每一块岩石里面都记录了当时这块石头形成时的信息。喻美艺介绍:“像关岭海生爬行动物的这套东西,也就是2亿3000万年左右的时间段里面,海洋中生活的海洋霸主鱼龙的这套资源,在全世界贵州应该算唯二拥有的,在中国是唯一。这种东西它具有特殊性,是其他地方替代不了的。游客不用出国,在贵州就能看到。”

贵州深知那些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有多珍贵,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不忘挖掘它们深厚的文化价值。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新闻吹风会上,透露出一个信息。作为地质遗迹的“富矿”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三合一模式,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和谐共生。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布依族社区开发民族文化体验项目,将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群科学价值与布依族“稻作文化”“古歌文化”融合;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与苗族村寨合作开发“溶洞探秘+苗绣体验”项目,将地质科普教育与苗族传统手工艺结合。地质保护为文化传承搭台,多彩的文化又为绿色发展注入活力。

依托“地质+生态”双核优势,贵州成功打造荔波-茂兰、“天坑-森林-暗河”立体科考路线、平塘“天眼-天坑-天书”天文地质联动游等特色产品,让游客在触摸10亿年地质年轮的同时,沉浸于“山地公园省”的生态奇迹中。

未来的生态旅游该如何打造?

荔波小七孔的水色空灵、梵净山的云顶奇观、赤水丹霞的炽烈斑斓,连同苗乡侗寨的原生态风情,吸引无数追寻自然与心灵的游客。贵州的生态家底如此丰厚,未来更需精雕细琢,将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坚实的生态根基,源于守护。吴毅认为,贵州优越的生态条件,离不开当地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守护:“岜沙苗寨这边有个习俗,生了小孩会种树,他们的文化习俗当中都有保护大自然的内容。”

资源条件是既定的,提升空间有限。但对于自然生态的综合性利用,可以大做文章。吴毅认为,旅游趋势正从“观光游”向“旅居生活”转变。“未来的生态旅游应是结合旅居的业态创新。这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综合梳理,并辅以政策支持和市场主体培育。”他说。

吴毅还提到,旅居是生态综合利用的核心,“谈旅居就避不开生态,从常住避暑、养老到第二居所,与此相关的这一部分地产可以逐步打造起来。目前全世界有许多数字游民,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比起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他们更倾向于在生态环境好的小城市旅居,现在还出现跨国的趋势。”

吴昊峰也表示,康养是贵州极具潜力的新增长点,“我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天然药材和独特气候,原生态优势显著,契合当下消费者追求溯源的偏好。”

“康养胜地、人文兴义”是黔西南自治州的城市品牌定位,被联合国国际老龄问题研究所(INIA)授予“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称号。彭宁说:“但知名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许多省外人并不知道我们有这么好的地方,希望从省级层面,以点带面加大对兴义康养、旅居、避暑的宣传力度。”

然而,优质资源需要“示范”引领。吴昊峰指出,游客注重身心愉悦的体验,这需要行业规范和人才的支撑。“当前康养人才与标准体系尚存不足。要实现规范化、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建立权威标准。”他建议,由卫健委、康养协会等牵头制定标准规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此外,喻美艺建议发展专项地学旅游,深化观光内涵:“将地质、生物、植物等学科知识与旅游融合。引导爱好者探索喀斯特地貌变迁、溶洞奇观、天坑奥秘,让游客收获深度体验,超越浅层观光。”

绿水青山不只是诗画,更是贵州最闪亮的生态名片。生态旅游的种子,已在这片沃土生根繁茂。


上一篇:黔瞻时评丨绿染黔山见真章

下一篇:尹恒斌到基层党建联系点讲授专题党课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