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人奔向黄果树”到“世界跑进镇宁”——解码“黄马”20载奔跑和镇宁20年奋进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9日

6月29日上午8点,当发令枪在贵州镇宁凉爽的空气中响起,1.2万名跑者如潮水般涌出起跑线,奔向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这不仅是贵州·镇宁黄果树半程马拉松(以下简称“黄马”)的第20个年头,更是一个西部县城与一场体育赛事20年共生、共荣、共同进化的里程碑。


20年前,作为瀑布节配套活动的第一届“万人奔向黄果树”开跑,谁也未曾预料,这场奔跑将深刻地改变一座城的命运。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活动,到如今报名人数突破3万、吸引12国选手参与的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这不仅是一场数万人参与的体育盛会,更是一个西部小县通过一项赛事实现华丽转身的生动样本——从依托单一景区到全域旅游,从政府主导到市场运营,从地方活动到国际品牌,“黄马”见证并推动了镇宁20年的深刻变革。


微信截图_20250629131850.png

破局:从“通道”到“赛道”的战略抉择


“众人只知黄果树,不知安顺更不知镇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周丽芳的这句话,道出了镇宁曾经的尴尬。


坐拥黄果树瀑布这一世界级IP,镇宁却长期扮演着“通道”的角色。游客们来去匆匆,在景区平均停留时间不足半天,很少有人愿意在县城多住一晚。


“如何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周丽芳坦言,镇宁不只有瀑布,还有布依族、苗族的浓郁风情,有夜郎洞、高荡的奇山秀水,有蜂糖李、波波糖的甜蜜物产。但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被黄果树的巨大光环所遮蔽。


破局,需要一个全新的载体。


周丽芳回忆着前辈们说过的话:“最开始我们想办一个全民健身的体育赛事,虽然没有像紫云格凸那样的攀岩条件,但我们有黄果树瀑布这样的旅游景点,有21℃的凉爽气候,还有从县城到景区的天然半马赛道,那就结合地方特色,办马拉松!”


微信截图_20250629131835.png

首届赛事虽然规模不大,但独特的赛道设计,让选手在黄果树瀑布前完成冲线,创造了无法复制的体验。3000多名参赛者成了镇宁最好的“宣传员”,他们不仅记住了瀑布的壮美,更发现了镇宁的魅力。这份成功,让镇宁看到了马拉松的巨大潜力。


从最开始的地方活动,到2019年的中国田协“金牌赛事”,“黄马”用13年完成了国内赛事的进阶。真正的飞跃发生在近两年——2023年跻身世界田联“标牌赛事”,2024年一举荣膺“精英标牌赛事”,成为贵州首个获此殊荣的半程马拉松。


“黄马”20年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自我革新、追求卓越的进化史。而这种进化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大胆创新。


驱动:专业进化与文化创新的双向奔赴


“最开始我们是由政府组织开展,后来逐渐发现,要把规模和等级以及影响力搞上去,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团队来做。”周丽芳的这番话,点出了“黄马”发展的关键转折点。2017年,镇宁引入专业公司运营“黄马”,政府的角色从“主办方”转变为“服务员”和“监管员”。


马拉松运营单位博捷体育竞赛部部长赵玉源对此深有体会:“政府负责安保、医疗、志愿者等公共服务保障,我们公司专注于赛事策划、执行。各司其职,效率倍增。”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黄马”的专业化水平突飞猛进。今年,赛事邀请了11名国际精英标牌选手,最终肯尼亚选手以1小时01分06秒的成绩夺冠,刷新赛会纪录。贵州本土名将丁常琴、洪跃也分别斩获国内女子、男子组冠军。高水平的竞技,让“黄马”的专业底色更加鲜明。


微信图片_20250707130256.jpg

“精英标牌意味着必须邀请世界排名前100的选手,对食品安全、兴奋剂检测、运动员服务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赵玉源表示,这种专业化,正是市场力量带来的必然结果。


效果立竿见影。“从2017年的8000人到2025年的12000人参赛,‘黄马’的报名人数更是从1万多人激增到31712人,将近2万人落选。”周丽芳说,这种“幸福的烦恼”在以前不敢想象。


如果说专业化是“黄马”的硬核实力,那么文化创新则是其独特的魅力。2018年,一个源自镇宁少数民族“比翼双飞鸟”图腾的创意,催生了全国首个13.14公里“爱情专线”。


“当时国内还没有情侣跑的先例,我们就想把当地的爱情元素融入进去。”赵玉源介绍,这个谐音“一生一世”的浪漫赛道,瞬间引爆了跑圈。6月29日,来自重庆,即将在国庆结婚的苏一帆和巩舒婷专程赶来,“想借着‘黄马’给婚礼讨一个好彩头。”


“人生跟爱情一样,是一场不断奋进的长跑。”巩舒婷的话,道出了这条赛道对普通人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人生的仪式。


微信图片_20250707130346.jpg

“21公里太长,报名人数太多,我们想一起牵手过线,所以特意选择了13.14公里情侣跑。”魏军和胡小丽夫妇选择从这条“爱情赛道”一起冲线。


与此相配套的5.2公里欢乐跑,同样寓意美好。这种梯度化的赛事设计,让“黄马”打破了专业竞技的壁垒,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


数据显示,今年“黄马”总报名人数突破3.1万人,其中7000人选择了这两个充满寓意的短程项目。


“一方面要坚持‘半马’国际赛事的专业性,一方面很多人跑不了这么长,我们通过设置其他赛道,来推动全民健身参与。”镇宁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马宁如此解释。


赋能:从“一日流量”到“全域留量”的价值再造


如果说前十年是“黄马”的成长期,那么在“黄马”逐步成熟的后十年,则是镇宁旅游的转型期,两者相互见证、共同促进。


最直观的变化是时间调整。“原来在9月份举行,后来调整为6月。”周丽芳介绍,夏季安顺气候凉爽有优势,而且能把布依族“六月六”和蜂糖李上市结合起来。


这种“农文旅体”融合的思路,让“黄马”的影响力从原来的比赛日开始前后拓展。


“以前住宿爆满只在比赛前一天,现在赛前赛中赛后3天都是爆满的。”酒店经营者伍星的观察印证了这种变化。


微信截图_20250629131858.png

更深层的改变来自全民的参与。“我们动员了旅游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涵盖吃、住、行、游、购、娱,为选手提供暖心服务。”周丽芳说,全县提供早餐的住宿单位,统一将开餐时间提前到6点;所有住宿单位提供延迟退房服务至下午4点;沿街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停车位……


“黄马”给镇宁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人流量,更是持续的发展动能。


“每年到马拉松都很热闹,我们店的客流量也会增加,这几天订单量相较往常翻一番,能达到五六百单。”50年老店“何记鸡蛋糕煎粉店”老板杨于珂感触深刻。


“6月28日,马拉松前一天,我们全县住宿单位,120多家的7000余张床位就已经订满了。”镇宁文广局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唐佳宇提供的这组数据,是“黄马”经济效应最直观的体现。这背后,是数万名跑者和游客的到来。


对于伍星来说,这种爆满已经成为常态,但他更看重的是变化。“以前只在比赛前一天爆满,现在赛前、赛中、赛后三天都是如此。”


微信图片_20250630005053.jpg

“旅游业是富民工程,我们没有统计‘黄马’所带来的具体人数和效应,但看到餐饮和住宿都爆满,就知道这件事没错。”周丽芳说。


将赛期从秋季调整到6月,是一个精心的布局。“黄马”带来的不仅是几天的消费高峰,更是对镇宁产业结构的深度重塑。


今年的创新更体现在细节中。“我们在赛道两边只要能种的地方都种了格桑花,营造鲜花簇拥的感觉。”周丽芳介绍,15个乡镇自发组成氛围营造组,在赛道沿线展示各自的特色文化和产品。


身着民族盛装的本地姑娘王琳和罗云自发为选手加油:“看到这么多人来参加咱们镇宁的马拉松,特别自豪!”


于是,在参赛之余,来自全国各地的跑友和游客可以品尝最新鲜的蜂糖李,体验最地道的民族风情。蜂糖李通过“黄马”这个全国性平台,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布依文化也通过跑者的镜头和社交媒体,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瀑乡集市”的设立,更是将这种融合推向了高潮。近100家企业参与展销,从非遗文创到特色农产品,从地方小吃到民族服饰,形成了一个集中的展示和销售平台。


“黄马”20年,给镇宁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城市品牌的提升和知名度的跃升。


“以前我们只是希望带动城区的经济发展,后来发现可以尝试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周丽芳表示,“黄马”这个标牌越来越强,更多人知道了镇宁和黄果树的关系。


这种品牌效应,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微信图片_20250707130353.jpg

“看到马拉松能带来这么多的流量,我们就在想,如何让这种人气持续下去?”伍星作为旅游协会会长,思考得更深,“我的想法是,借用黄果树和马拉松的大IP,把我们镇宁和整个安顺的美景都集中宣传推介,设计成旅游线路串联成片,向外地人展示我们区域联动的良好旅游资源。”


这种“抱团发展”的思路,正是“黄马”带来的发展理念的升华。


展望下一个20年,周丽芳的目标很明确:“希望所有的人都知道镇宁有一个黄果树,而不是黄果树原来在镇宁。”为了这个目标,镇宁正依托黄果树的大IP,结合气候和生态优势,向着体育康养旅游目的地的方向努力。


20年,从“万人奔向黄果树”到“世界跑进镇宁”;从游客“过境地”到旅游“目的地”;从政府“独角戏”到全民“大合唱”………


“黄马”的意义早已超越体育本身——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一个西部县城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当12000名跑者再次冲过终点线时,他们跑过的不仅是21公里的赛道,更是镇宁20年转型发展的缩影。这场奔跑还将继续,带着一座城市的梦想,跑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上一篇:徐麟在黔东南州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下一篇:贵州九部门联合出台实施方案 助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