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言】盎然绿色是幸福的底色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9日

微信图片_20241126115704.jpg

刚刚过去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多彩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近年来,从主动植绿护绿爱绿,到不约而同的“生态行动”,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以绿色为根基,大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让各族人民有更加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


大自然孕育人类,人对自然的认识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良好生态是优美环境、是产业资源,也是乡愁记忆、文化载体。我们认识生态的价值,理应从更加立体的维度进行思考,看到生态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9%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从推窗见绿、满目葱茏,到临溪戏水、清凉度夏,碧绿的山、清澈的水,人们身处其中日日取用,青山绿水映照着贵州人民的“生态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厚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好生态催生好业态,随着生态资源属性不断释放、比较优势不断彰显,藏在深闺的“自然珍宝”不断走到台前,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避暑季“候鸟”人群纷至沓来,游客购房定居变“住客”,贵州“土特产”出山出海,绿色经济占比达48%……良好生态赋能产业发展,变成俏市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人们“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贵州的优良生态成为山地特色农业的最有力支撑,成为贵州旅游最引以为傲的优势,成为白酒、食品、药材等特色产业最坚实的护城河,产业带来了就业,带来了商贸,带来了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红火。优良的生态让贵州不仅绿意盎然,产业发展同样生机勃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归宿。自然生态带来的价值,既体现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也体现为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价值。作为“喀斯特”王国,全省1.3万多个行政村坐落绿水青山之间,成为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空间载体。故土家园里,有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有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有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有自然朴实的农业景观,有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有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依山傍水的民居布局,小桥流水的乡村风貌,炊烟袅袅的田园景观……这些元素构成人们心底浓烈的乡愁记忆,寄托对家园的深厚情感,化作人们心底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无形中引导人们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于是我们看到,有人驾一艘小船、在一江之上,30多年义务守护“母亲河”;有人以林为家、以树为伴,20多年来守护万亩林海;有人40年如一日义务巡河,实地查找污染源并手绘巡河图向职能部门提出治理建议……他们在享受自然慷慨馈赠的同时,主动守护自然山水。一个人的行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的行动展现的是贵州始终如一的绿色坚守,持续不断壮大呵护生态环境的力量,进而实现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盎然绿色是幸福的底色。发挥优良生态环境这个最大优势,需要我们以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视角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逻辑,更好地了解自身、了解生活的天地,真切体悟绿水青山如何造福千家万户。珍惜大自然所赠予的一切,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上一篇:贵州:科技赋能破解土地要素保障难题

下一篇:国家统计局: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