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团队(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在遵义市桐梓县野生动物调查中取得科研突破。通过创新性地融合环境DNA(eDNA)检测、无人机航拍、样线调查及红外相机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该团队首次成功实现了对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种群的精准探测与评估,为该地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黑叶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在我国主要栖息于贵州、广西、重庆等地的喀斯特山区。因其常在陡峭崖壁活动、行踪隐秘,加之栖息地地形复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高效追踪其确切分布与种群状况。在开展桐梓县2024年国家重点保护鸟兽类资源调查项目过程中,贵州大学科研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环境DNA(eDNA)+无人机+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的多源数据融合策略。科研人员首先在水系中采集了50份水样,通过eDNA技术检测到黑叶猴的特异性基因序列,锁定其主要活动区域;随后,结合无人机对目标区域进行了62次高空扫描,捕捉到了珍贵的黑叶猴航拍影像;最后,团队依据历史数据和栖息地特征,系统布设了72条调查样线和累计240台次的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最终获得了清晰完整的黑叶猴活动影像资料,初步确认当地存在3个种群,数量约为26只。
此次调查不仅进一步明晰了黑叶猴在贵州省的分布格局,特别是桐梓片区的种群生存状况,更标志着贵州省在濒危物种探测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实践证明,将环境DNA等前沿技术与传统生态学调查方法深度结合,能显著提升调查效率与精度,为其他珍稀、隐秘物种的快速监测与保护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方案。
贵州大学科研团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对桐梓黑叶猴种群的长期监测工作,并积极推动相关栖息地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落实,为守护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