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份招标文件发布后,被贵州AI招标文件检测系统自动推送至相关监管平台。很快,嵌入检测模型的监管平台开始给文件“体检”;经过模型自动监测,“体检报告”快速“出炉”。结果显示,文件合规性存在一定问题,将进入“结果确认—自动反馈—推动整改”流程。
截至目前,检测模型累计检测项目3825个,发现合规性问题4507个,整改率达到82%。招标文件实现从“抽样查”向“全量查”转变,在更大层面保障公共竞争。
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事大厅
“发布招标文件是交易的第一道程序。然而在招标过程中,一些招标文件存在‘量身定制’,或者资质、业绩、评审等因素设置不合理,排斥潜在投标人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蒋体佩说。
同时,有关监管部门主要依赖人工抽查,受限于人力与专业水平,难以系统化、全覆盖地发现和纠正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依托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基础模型和国产算力卡,构建检测大模型,并运用混合专家、检索增强等技术提高模型的反馈率与精准度,促进低幻觉输出与智能精准解析。
为确保检测功能的覆盖面和精准度,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了规则知识库,涵盖了国家级政策法规604份、贵州省政策法规256份,提取7大类104个检测点。
自去年以来,通过对2287个历史项目招标文件进行检测训练,并多次邀请行业部门、专家对检测点和模型功能等进行确认,检测大模型吸收了61项建议并进行多轮调优,于今年4月上线试运行。
7月,检测大模型正式嵌入全省统一的监管平台,招标文件发布后,系统自动推送至监管平台,由检测模型自动开展监测,检测结束后监管部门对结果进行确认并推送到贵州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后,再推送给招标人进行整改。
如今,在AI赋能下,精准检测能有效防范招标文件设置不合法和歧视性条款,也有力推动监督部门在线监管由“被动用”变为“主动用”,大模型成为辅助监管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