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贵州深山,一场人力与意志的奇迹正在上演。黄平旧州机场的建设,是一部用血肉之躯书写的抗战史诗。在机械匮乏的年代,来自周边16个县的约10万民工——包括妇女、老人和十三四岁的孩子——用最原始的工具,肩挑背扛,开山辟土,铸就了这座被誉为“空中长城”的战略机场。
机场建设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民工们仅凭锄头、箩筐、钢钎和木槌,面对寒冬冻土,钢钎凿下往往只留一道白痕,冰冷的工具甚至粘掉手上的皮肉。但为了“早一日修通机场,前线就少流些血”的朴素信念,无人退缩。重达八九吨的石碾需要八十人一组拼尽全力才能拉动,这种原始作业方式背后,是民众保家卫国的自发使命感。亲历者吴昌胜回忆:“当时我才15岁,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像蚂蚁一样做活路。又冷又饿还生病,但干劲大得很,每天晚上打夜工到11点多。”这种集体意志,源于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旧州机场是贵州境内唯一双跑道机场,总长2200米,宽830米,占地面积最大、驻军最多、战机数量最多。作为中美联合成立的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的重要基地,这里驻扎美军800余名飞行员、700余名地勤人员和中国300余名飞行员,配备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等先进机型。与湖南芷江机场协同承担湘桂、滇缅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空中防务。从1943年秋到抗战结束,旧州机场的中美空军共击毁击伤日机200余架,对保证“驼峰航线”畅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旧州机场的修建耗资5.8亿元(旧币),历时4年,直至1945年3月竣工。它是中美联盟反抗法西斯的历史见证,也是民间力量与国家命运深度融合的缩影。十万民工绝大多数是无名者,但他们用草鞋踏出的坚韧、协作与信仰,托起了民族的希望。今日重读这段历史,不仅需缅怀牺牲,更应思考其精神内核:国际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基石,而民族危难时迸发的奉献精神,依然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导向。黄平旧州机场的跑道早已沉寂,但草鞋筑就的“空中长城”至今守护着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