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花竞放中闯出人文资源转型发展新路子|贵州推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天眼新闻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3日

10月17日,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2025年第五届“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黔东南州黎平县黄岗村凭借文化资源传承传播、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旅游潜力与发展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成为贵州首个获此国际殊荣的乡村。


f82b678cc3fef6ad7ea63a776310da8b.jpeg

在即将到达贵阳的航班上,俯瞰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一条由红色文化滋养的红色飘带在黔中大地蜿蜒挺秀,短短两年时间吸引了200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这里开启红色之旅。


dD0xNzYwNjg3MDI5X3I9MWVmYzQ3NTJfdz03MjBfcT0xMDBfZT1wbmc=.jpg

京剧《阳明悟道》继折桂梅花奖、白玉兰奖后,10月15日又站上了中国艺术节文华奖评选的舞台,该剧首演至今,先后开展全国巡演、商演、文旅交流推介演出、文化惠民演出等70余场,叫好又叫座。


…………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研究人文经济学的重大课题。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厚植多彩贵州人文底色,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持续推动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步履铿锵地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


以文化人,为生活添彩


2023年,贵州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截屏2025-10-23 06.08.29.png

贵州省博物馆


“从史前文明到唐宋珍宝再到民族文化,让人印象深刻。”10月21日中午,河北游客刘甫一头扎进贵州省博物馆,出来时已临近闭馆,谈及观展感受时他表示,理解了贵州文化因何“多彩”。


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贵州省博物馆今年以来接待观众多达200多万人次,暑假期间日均接待观众1.8万人次,省外观众占比高达88.29%。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优质的文化服务,还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等服务业消费。


今年夏天,2025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推出数十场优质好剧让广大观众直呼过瘾;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累计举办活动191场,覆盖游客观众超39万,吸粉又宠粉。


截屏2025-10-23 06.08.41.png

贵州省博物馆


从城市到乡村,在各级文化场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惠民演出、公共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也为经济发展积累了源源不断的流量。


人文经济学见物更见人。回望这些成功的节庆、演出、文化活动,哪一个不是让群众当主角。


在黔东南,由民族服饰品牌古阿新负责人杨春林和群众自发组织发起的“村T”,凭借展示非遗之美迅速出圈。T台上,从1岁多到84岁的村民成为“模特”,将刺绣、银饰、非遗美食、芦笙舞、农耕工具等尽情展示,全网传播量突破130亿(次)。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在“村T”带动下,凯里接待游客13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3亿元,文旅流量变消费增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17577356207389.jpg

国庆节前,2025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在安顺旧州古镇开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游客寻影踏访屯堡文化。意大利摄影师弗朗切斯科走进旧州创作,在他看来,屯堡是一本等待被重新打开的历史相册。


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我省深入挖掘文化文艺场景,规划布局文化产业,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17577356208473.jpg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贵州做对了“地域特色”这篇大文章,让民族文化不断有现代表达,也传递出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以文促旅,让人文沁润


文化需求中,蕴藏无限潜力。


近年来,“村超”“村BA”“村晚”“村戏”“村马”等“村”字号文旅体活动,将民族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和乡村旅游,点燃全民热情、形成千亿级流量奇观,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dD0xNzYwODY2NTc3X3I9ZmEzODBiYzRfdz0xMDgwX3E9MTAwX2U9anBn.jpg

榕江“村超”把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等民族文化融进球赛,3年吸引52个国家1300多名国际球员来到榕江,摄影师罗永富在榕江开直播创业“旅拍”,收入颇丰。


黎平“村歌”通过深入挖掘县域特色文化,线上浏览量突破300亿人次,网络关注度逾70亿人次。


三都“村马”探索出“国际标准本土化、民族文化市场化、产教融合实体化”的发展路径,仅2024年32场赛事吸引70万人次,单月旅游收入达4.73亿元。


凭借独特的地理与文化魅力,贵州近两年吸引超过200个剧组来黔取景拍摄。社交媒体上,“跟着影视游贵州”“感受贵州电影感”等话题引发热议,吸引大量游客“追剧游”。


文创产品让游客乘兴而来伴手而归。在贵州省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青云市集等大流量场馆、街区,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最是引人,成为带得走的文化记忆。


走进青云市集,一款脱胎于省博国家一级文物的“非遗凤冠”冰箱贴持续热销,该产品创新采用“花丝镶嵌+苗绣叠影”复合工艺,今年线上首发一经推出5000套便被抢购一空。


1717661636558049_compress.jpg

此外,贵州通过市场化、社会资本介入各个行业,在“村”字号品牌活动、文旅产品开发销售、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突破,就业群体不断壮大。


在文化驱动和文旅融合的双重加持下,贵州旅游逐渐走出一条独具文化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让气候和风景资源实现了高附加值。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2023年以来,贵州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持续攀升,创历史新高,并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业明显增长。


以文兴业,为产业赋能


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强调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与价值重构的人文经济学,持续推动贵州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从旅游演艺作品《多彩贵州风》演出近6000场接待观众千万人次,到贵阳交响乐团连续16年举办千余场高上座率的交响音乐会,再到发布《贵州省打造全国重要演艺市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贵州逐步培育打造高品质演艺市场,蓝图已成。


近年来,周深、任贤齐、凤凰传奇等明星演唱会陆续在贵州举办,一票难求。贵州演艺市场被一张张演出门票撬动得风生水起。


10月7日晚,“2025潮流天后超级演唱会”在贵阳唱响,吸引数万名观众到场观看。贵阳雅居轩酒店负责人余贵华告诉记者,演唱会、露天演唱会、草地音乐会等极大带动了酒店和餐饮消费,他的酒店也因此经常爆满。


在仁怀,沉浸式演出《天酿》成为工业旅游与文化演艺融合的典型案例;西江苗寨《美丽西江》夜场演出带动景区夜间游客占比超40%,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30%;黄果树等景区年均演出超1万场次。


数据显示,观看演出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0.5至1天,消费提升20%以上。今年以来,我省万人以上大型营业演出26场,票房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24%,经济带动效应明显。


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是人文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dD0xNzU5OTg2ODU5X3I9MzBmZDgzOGZfdz0xMDgwX3E9MTAwX2U9anBn.jpg

过去一年,咖啡、精酿与新茶饮等业态随着客流增加在贵州迅速崛起,某知名咖啡连锁店培训师小健告诉记者,培训量激增让他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路上。


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数智文旅产业。近年来,贵州发挥影视剧制作渲染算力服务优势,全省文旅领域数智化发展加快步伐,大视听融合发展产业初具规模。


17448682308754.jpg

高科技、大算力支撑的影视渲染,从电影《哪吒2》到《731》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都离不开贵安超算中心的技术支持。2020年至今,该中心先后为160余部大片提供“云端渲染”服务。


数智融合屡有突破,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打造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伟大转折》剧目叫好又叫座,成为贵州红色文化耀眼“双子星”,“两码一宝”等平台形成一定规模和实力。


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为答好人文经济学这个大课题,贵州正深入布局,不断探索文化与经济的连接点,将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中美将于10月24日至27日在马来西亚举行经贸磋商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