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构建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新格局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5日

深秋的阳光,还是温暖的模样。洒在关岭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300多万块光伏板上,让这片波光粼粼的“蓝色铠甲”,不停地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该光伏基地是目前贵州省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截至2025年6月末,关岭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已实现并网容量约120万千瓦,总投资超66亿元,规划装机容量约185万千瓦。


微信图片_20251023121922.png

关岭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


关岭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是贵州现代能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5年,贵州风电、光伏项目一个接一个建成发电,装机容量持续攀升。贵州可再生能源发展迎来新局面,从北盘江畔的水电巨轮到威宁的高山风电场,从石漠化治理的光伏基地到地下百米的地热系统,贵州正在构建“水火风光储”多能互补新格局。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约60%,年发电量突破千亿千瓦时,其中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40%左右,为能源结构优化打造了“贵州样本”。


在位于遵义市余庆县境内的构皮滩水电站里,五台发电机组正将奔腾的水流转化为强大电能,站在电站的观景平台上望去,230.5米高的坝体如巨人般横锁乌江。这个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超级工程,与上下游7个水电站组成“梯级水电联合调度系统”,数据显示,通过七级电站的梯级利用,贵州境内乌江干流的水能综合利用率达到87%,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目前,这7座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共计834.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89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万吨。


微信图片_20251023181734.jpg

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构皮滩水电站。(余庆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贵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前列,乌江、南盘江、北盘江等江河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水流湍急,落差巨大,为水电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贵州大力发展水电,建成了包括构皮滩、洪家渡、引子渡等一大批大中型水电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清洁电力产能。水电作为技术成熟、调度灵活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贵州能源结构中长期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


相较于水风光,地热能源在贵州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但其潜力不容小觑。贵州部分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存在温泉出露点,表明其具备一定的地热地质条件。目前,贵州的地热利用主要集中在温泉旅游、康养保健等直接利用领域。


在地热能方面,地处上扬子陆块和江南复合造山带的贵州省拥有良好的地热区位优势,由于地壳运动作用,使贵州省辖区内分布着多个地热区块田,尤其是浅层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热导率高和可再生能力强,且具有埋藏浅、温度高、储量丰富等优势,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2023年,省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地热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快发展全省地热能产业,其中明确到2025年,在贵阳、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基础条件好的市(州)建成一批地热能供暖(制冷)试点示范项目,到2030年基本形成全省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截至目前,贵州省建成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60余个,供暖(制冷)面积约1110万平方米。全省浅层地热能(200米以浅)年可采资源量折合3.15亿吨标准煤,可供建筑供暖(制冷)面积344亿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冬季供暖、夏季制冷,民商两用的发展格局,并建设了多个试点示范项目,应用效果明显。


微信图片_20251023181742.jpg

韭菜坪风电场


依托长期稳健的水电基础,乘着风光发电的迅猛发展东风,并积极探索地热等新兴能源的潜力,贵州正在精心构建一个水、风、光、热多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新体系,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上一篇:冷空气继续“补货” 贵州这些地区阴雨天气“控场” ……

下一篇:贵州:管网进山,让村民“喝好水”

视频点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