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我们这样干|看贵州绣娘如何绣出国际范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

【机会在这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


展会“受宠”,产品“出圈”,靠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行业“后起之秀”,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瞄准市场需求与流行时尚,走“非遗技艺+现代创意”融合之路,通过激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年轻设计师创新创造活力,强化工艺创新与产品设计,树立文化品牌形象,将产品推向全球,让非遗技艺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此刻的我们】


10月29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杭州礼品展上,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展位人潮涌动,琳琅满目、新颖奇特的各式非遗文创产品十分“吸睛”。


2.jpg

10月20日,2025深圳礼品家居展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开幕。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携系列融合传统技艺与时尚设计的文创产品精彩亮相。钱仕豪 摄


“每次参展,既提升了品牌形象,又拓展了市场‘朋友圈’。”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欣喜地说,在10月23日结束的第33届深圳礼品展上,自己新添了微信朋友1000多个,发放了3000多张名片,并有俄罗斯客商现场支付了打样费。通过展会搭桥,已有江西、上海、山西等城市核心景区有意引入公司“绣+”品牌门店进驻。


从标准展位到特装展位,从不起眼角落到通道位置,2020年底在黔东南州麻江县正式运营的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短短5年里,已研发出布艺玩偶、服装鞋帽、家居软装等6大类2600多款产品,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展会上百次,公司自有文创品牌“绣+”赶潮出圈。


成立于2019年9月的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直面加工能力弱、成本高、产品单一等行业困境,决心摒弃“小规模、高成本、高定价”的老路子,通过将传统非遗手工技艺与现代潮流设计充分融合,走市场化、规模化道路。


2020年底,公司2个合伙人加3名20出头的年轻人,在借来的厂房里,用别人淘汰的缝纫机踩出了第一个自己设计的兔子玩偶。


8.jpg

“一穷二白,白手起家。”刘海峰清楚地记得,公司赚到“第一桶金”后,共花了1.2万元买了一辆破旧面包车和一台旧激光切割机,这是公司真正拥有的第一笔资产。


要在非遗与文创交汇、碰撞已成潮流趋势的当下,闯出一条新路子,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凭借着对行业的认知与闯市场的勇气,乘着政策春风,5年里,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迅速成长为行业“佼佼者”,公司开发了国内领先的文创大数据系统和面向全国市场行业的第一个移动平台“绣娘”APP及专注于手工行业管理的“绣娘管家”小程序,在麻江、凯里建起了3家工厂,员工已达270多人,其中年轻设计师110多人,带动黔东南、黔南33个非遗工坊3400多名绣娘就业致富,产品销往国内各地以及美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家。


今年8月、9月底,公司先后在西江景区、万峰林景区开设了“绣+”非遗手作品牌连锁店。随后不久,云南腾冲、张家界也开设了加盟店。


“11月初,我们在都匀、罗甸、雷山的3个新厂就要运营了。”刘海峰说,预计今年公司年产值能达1300万元,计划到明年,“黄小西吃晚饭”中都有“绣+”非遗手作品牌连锁店的身影。


5.jpg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设计师在讨论产品设计。钱仕豪 摄


【未来5年这样干】


从“后来者”变“领跑者”


“‘全球染织绣手工行业引领者’,这是我们的发展目标。”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说,公司虽然是行业“后来者”,但要争做“领跑者”。


围绕这一目标,公司将在现有6个厂的基础上,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更多自研设备,进一步提高产能、提升产品品质。并与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绣娘产业学院,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行业队伍,让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活力,带动更多非遗工坊里的绣娘就业致富。


6.jpg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部分文创产品。钱仕豪 摄


“未来五年,公司计划在全国各大核心景区开300家‘绣+’非遗手作品牌连锁店。”刘海峰表示,公司将借助各大展会以及开设自营门店,进一步强化文化输出,树立自己的文创IP形象,争取实现“全球染织绣手工行业引领者”目标。



上一篇:屯堡·家国600年|屯堡文化热持续升温 学者游客网络达人纷至沓来

下一篇:安顺平坝区煤矿遭遇困境 “企小二”找上门3天解决问题

视频点播更多>